这个暑假地环学子收获了青春的专属精彩,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以实践书写青春用热爱定义担当!
2022级地理科学系一班本科生于7月14日开始综合野外实习,其路线为日月山—青海湖—橡皮山—茶卡盐湖—大柴旦(翡翠湖)—水上雅丹—敦煌—嘉峪关城楼—骆驼城遗址—西路军革命纪念馆—张掖湿地公园—扁都口—大野口—山丹军马场—青土湖—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红崖山水库—沙生植物园—白塔寺—乌鞘岭。
2022级地理科学系二班本科生于7月12日至7月21日进行综合野外实习,其路线为海西—酒泉—敦煌—瓜州张掖—武威。
2022级地理科学系三班本科生于7月12日开始综合野外实习,其路线为青海—敦煌—酒泉—张掖—金昌—凉州—民勤—天祝。
2022级地理信息科学系27名本科生于7月12日开始专业野外实习,具体实习路线为:天堂寺-门源-张掖-民勤-武威-乌鞘岭。
2022级环境工程系15名本科生,于8月17日至8月23日赴西安创业水务有限公司开展工程技能提升训练。同学们对该污水处理厂设计理念、整体工艺流程、提标改造分析、构筑物与设备配置以及中水回用系统等关键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参观学习。
2023级地理信息科学系33名本科生在4名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12日至7月17日,赴甘、青两省开展综合野外实习,实习路线为其路线为天祝-门源-民乐-临泽-张掖-金昌-民勤-武威。
2023级环境工程系27名本科生于7月8日至9月30日期间,分组前往多家科研院所与环保单位开展生产实习。实习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生态环境防治中心、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以及锦威环保公司。部分同学跟随项目组深入野外,开展生态环境调研工作,并完成了当地土壤和水样的采集任务。其余未参与野外工作的同学则在实验室中积极提升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能力,进一步夯实了专业技能。
2025年7月11日至7月17日,2023级与2024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共计59名本科生于河西走廊(武威市、张掖市)开展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涉及《自然地理学》课程各章节内容,包括重要自然分界线及沙漠景观、高原湖泊及森林、沙漠水库及生态环境、祁连山气候与植被、峡谷及地理技术应用。通过对具有区域代表性的河西走廊进行实地考察和专项调查,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要素,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级地理科学系本科生于7月11日至7月13日开展地质地貌野外实习,赴临夏回族自治州、兰州两地多处实习点,观察地质构造,描摹素描,动手敲击岩石采集样本,参观博物馆等,用多样的形式开展实习。
潘竟虎老师课题组于2025年7月12日至7月14日对石羊河流域开展了第二次综合考察。在去年考察凉州区、民勤县、天祝县的基础上,本次考察重点集中在永昌县、金川区和古浪县。考察内容一是生态环境本底调查:系统了解流域植被、气候、土壤、水文、社会经济等发展现状;二是问题研判:深入研判区域生态问题及驱动因素;三是问卷调查:精准明确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状况和居民生态补偿意愿。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语润大河 声连临夏”推普实践团在指导老师谢文涛、牛粉霞的带领下,于7月15日前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开展为期8天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以青春力量助力语言文化传播,书写教育帮扶与文化交流的崭新篇章。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石榴花开,籽籽同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团在指导老师谢文涛、何浩东的带领下,于7月15日前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开展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解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在西北大地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青海湖生态保护科普宣教团”在指导老师姚晓军的带领下,于7月18日前往青海省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开展了为期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守护碧水蓝天,共建生态家园”为主题,通过科学调研、科普宣讲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索高原湖泊生态保护的实践路径,助力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2025年暑假,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全院共有700余名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参与率达65%。同学们深入田野和社会一线,围绕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主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调研与实践,有效提升了野外实操能力和理论应用水平。学院将持续拓展实践平台,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暑期社会实践常态化、品牌化建设,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格,提升专业能力,引导学生在服务国家与人民的实践中增长才干、奉献青春,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在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书写绚丽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