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日,应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省绿洲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西北城乡发展与协同治理研究院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新荣作了题为《三北防护林植被重建中应注意的生态水文学问题》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会在知行校区开物楼A801报告厅开展,由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张学斌主持,学院师生共120余人参加。
报告伊始,李新荣研究员强调植被恢复与防护林建设对防治风沙危害意义重大。我国三北地区植被恢复与防护林建设项目已营造超2500万公顷固沙植被,有力防风固沙、改善生态。但确保植被稳定与可持续是当前核心问题。
针对不同沙区的特点,李新荣研究员详细阐述了植被重建的适宜种类和模式。因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水资源和土壤质地差异,植被重建种类与模式不同。如极端干旱区,梭梭等耐旱植物利用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重建时应优先考虑。同时强调水文与生态过程耦合对植被稳定性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三个关键科学问题。
李新荣研究员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植被重建应遵循的生态水文学原理,通过分析固沙植物的水分利用来源,揭示了它们在不同沙区的分布规律,如梭梭随年龄增长吸水层位下移的现象,为植被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他提出了土壤水的最大植被承载力概念,通过模型计算出最大承载力,为植被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了可持续性调控对策。
最后,李新荣研究员还强调,人工固沙应以灌木群落为主,并控制灌木的密度和盖度在生态水文阈值内,以维护沙地水量平衡和土壤生境恢复。会后,他耐心回答了学院师生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本次学术报告从理论到应用再到实践,不仅为我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也为三北植被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报告人简介:
李新荣,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获得者。宁夏回族自治区塞上英才、甘肃省拔尖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首届年度先锋人物获得者。
长期从事千旱区生态学和沙漠科学研究,任中国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恢复生态学专业委员副理事长,长期生态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草原学会草地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荒漠化治理标准委员会委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履约专家和科技委员会独立专家、甘肃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
先后在澳大利亚、美国和德国进修和高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1和第5)、省部级一等奖4项(排名第1)。在GCB、PNAS、Ecology Letters、SBB、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Journal of Hydrology、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和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第一作者出版《中国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生态水文学基础》《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生态与水文学研究》《中国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生理生态学研究》和《生物土壤结皮治理沙化土地的理论与实践》等专著8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